
★中國錢幣資訊
-藝文- 西胡東漸: 石窟藝術的漫漫旅程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10.17 劉賢高 系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
印度佛教 石窟藝術的起源
石窟藝術起源於印度,早期的佛教藝術忌諱表現佛陀的形象,而是以法輪、佛足跡、蓮花座等物象徵佛陀的存在。孔雀王朝時期的桑奇大塔、阿育王石柱等遺跡,可視為早期佛教藝術的發端。西元前2世紀,佛教石窟初行於印度,最早的石窟模仿地面木構建築“草廬”的形式,形如圓拱頂的岩穴,供佛教僧侶禪修之用。其後,石窟的形制和功用漸趨完備,用於僧徒禮拜的支提窟和供僧侶起居的毗訶羅窟逐漸流行。到西元7世紀,石窟的營建遍及印度各境。
印度境內現知的石窟約有1200個,最為知名的有阿旃陀、埃洛拉和埃勒凡塔3個,這3個石窟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伽巴德東北106公里處的瓦哥拉河谷峭壁上,開鑿於西元前2世紀—西元6世紀,共有洞窟30個。阿旃陀石窟集建築、雕刻、繪畫三者於一體,是印度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阿旃陀石窟
埃洛拉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伽巴德西北約30公里,開鑿於西元4世紀—11世紀,共有34個洞窟。其中佛教石窟12個,印度教石窟17個,耆那教石窟5個。以石窟形制宏偉瑰麗、題材豐富而著稱於世。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公里的海島(象島)上,石窟開鑿於西元4世紀—8世紀,共有5個洞窟。石窟仿印度教建築形式,題材多為印度教神,以及反映印度古代社會生活場景,藝術手法典雅生動。
石窟藝術隨佛教的傳播也蔓延到周邊地區。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派遣傳教士向印度邊境傳播佛教以來,到西元前後,佛教藝術在今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中亞地區廣為流行。中亞地區最有代表性的石窟就是巴米揚石窟,位於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城北興都庫什山支脈代瓦山南麓斷崖上,開鑿於西元3世紀—7世紀,窟區東西全長1300米,編號窟龕751個。巴米揚石窟處在古代印度與中亞、西亞的交通要道上,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融會之地。
爭奇鬥豔 中國石窟藝術的興盛
約西元1世紀,伴隨大漠深處的駝鈴馬蹄之聲,佛教循絲綢之路綿延東漸。自西元3世紀—13世紀,佛教在東土迅速傳播和蔓延,石窟因之,遍佈于中國大江南北、東壤西陲。
佛教越過蔥嶺進入東土的第一站即是西域(今新疆),西域地處亞洲腹地,是東西古老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在漫長的絲路古道上,寺院林立,石窟密集。龜茲是古代西域大國,西元3 世紀,佛教已相當盛行,成為西域佛教傳佈的中心,並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佛教文化與壁畫藝術。
龜茲石窟眾多,以克孜爾石窟為代表。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明屋塔格山懸崖上,開鑿於西元3世紀—9世紀,總計編號洞窟236個。洞窟類型多變,題材豐富,是佛教東傳西域後最早的石窟之一,以濃郁的外域風格著稱於世。
克孜爾石窟
出新疆繼續往東走即進入河西走廊。自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後,河西走廊即成為絲綢之路上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佛教文化東傳的重要紐帶。十六國時期,建國北方的五胡諸國君主,均崇信佛教。如後趙石勒、石虎對佛圖澄的信服,前秦苻堅對道安的推崇,後秦姚興對鳩摩羅什的禮敬,北涼沮渠蒙遜對曇摩讖的敬重等,使佛教勢力迅速在北方擴展開來。
河西地區佛教亦日益興盛,建寺鑿窟,雕鑄佛像蔚然成風。自十六國始,敦煌有莫高窟的營建,天水有麥積山的開鑿。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南北兩道絲路的會合點。據武周聖曆元年(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門樂行經此地,見鳴沙山上金光萬丈,狀有千佛,便在莫高窟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為莫高窟開鑿的肇端。此後,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代,跨時1000餘年,莫高窟成為民族文化及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 公里,孤峰獨起,宛如“農家麥積之狀”,因而得名。洞窟開鑿于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不斷有開鑿和修繕。麥積山北魏晚期造像,體態修長,衣紋流暢,造型秀麗瀟灑,洋溢著南方士族的文人氣息。計有泥塑、石雕7200餘尊,壁畫1300平方米,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
佛教文化入關隴東進,進入到廣闊的中原北方地區。中原地區佛教隆盛始於北魏,北魏諸帝,除罷廢佛教的太武帝外,都篤信佛教。北魏皇帝不僅禮遇高僧,也積極參與營寺造像等佛教藝術活動。道武帝遷都平城(今天的大同),遍造佛塔、講堂、禪堂以惠沙門。文成帝宣稱皇帝即如來,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造釋迦立像五身。獻文帝在平城建造永寧寺,立300尺(100米)高七級佛塔。孝文帝在平城建立建明、思遠和報德三寺。宣武帝在恒農荊山造丈六瑉玉像一尊。在北魏皇室熾烈的宗教熱忱影響下,貴族豪門舍宅為寺也蔚然成風。上行下效,民間百姓建寺造像,廣做功德者更不計其數。北魏禪法盛行,朝野奉佛又首在建功德,求福田,而石窟是修行者參禪觀想的所在,又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殿堂,故而北魏石窟寺的營造十分普遍。西起甘肅,東到河南,北至遼寧,都可發現北魏佛教石窟的遺跡。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的武周山南麓,鑿于北魏文成帝至孝明帝時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岡最為知名的是曇曜五窟,為高僧曇曜主持開鑿,佛像高大壯碩,造型奇偉。雲岡石窟雕像逐步開啟了印度佛教藝術及中亞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進程。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兩山對峙, 水穿流而過,山形如闕,古稱伊闕,隋煬帝時稱為龍門。太和末年,開始開鑿窟龕,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和宋,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沿水兩岸綿長1公里。今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龍門石窟繼雲岡石窟之後,進一步推進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進程,是研究我國佛教藝術與佛教史的重要寶庫。
龍門石窟
曠世之作 中國石窟藝術的輝煌
從西元3世紀—8世紀中葉,石窟藝術從西域走到中原,歷經了北魏燦爛、隋唐輝煌之後,至“安史之亂”終在戰火紛擾的變亂中徐徐落幕,中國北方石窟藝術慢慢褪去了歷史的光暈。
而在西南巴蜀大地,佛教越過蜀道天險的阻隔,開闢了一個石窟藝術的“天府之國”。
從秦嶺、大巴山南麓的廣元、巴中石窟,到川西的浦江、夾江、樂山、綿陽、梓潼石窟,到川中的內江、資中、安嶽石窟,再到重慶的大足、潼南、合川、江津石窟,在巴山蜀水間,星羅棋佈,迎來了中國南方石窟唐宋中興的新時代。或是大唐的矯健雄蕩之風,或是五代十國的低吟淺誦之聲,又或是宋代的清新文婉之態,大足石刻和其周邊的群星石窟,共同演繹了佛、道、儒三教文化和合共鳴的千古樂章。
大足石刻是以摩崖造像為基本形式的石窟藝術,分佈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共計75處,造像5萬餘尊,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為主體,構築了中國南方最為宏偉壯觀的摩崖石刻造像群。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歷經晚唐五代,鼎盛于兩宋,餘緒延及明清。自西元9世紀—13世紀,續寫了400餘年石窟藝術的新篇章,它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碑。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藝術漫長旅程的一次華麗轉身,它吸收前期石窟藝術的精華,突破了宗教藝術的舊程式。以吐納儒、釋、道三教思想為內涵,實現了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性融合,成為最具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典範。
石窟藝術,鐫刻了東方文化的奇異特質,譜寫了東西文化交融的浪漫神曲。把全世界著名的石窟連綴起來,將是一次稀有的文化饕餮之旅。從阿旃陀到大足,連接了南亞和東亞兩大古代文明的石窟藝術端點。這條線路,連綴著一個又一個燦爛的石窟藝術明珠。從西元前2世紀—西元13世紀,1500年的光陰,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歷史傳奇。(完)
-藝文- 西胡東漸: 石窟藝術的漫漫旅程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10.17 劉賢高 系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
印度佛教 石窟藝術的起源
石窟藝術起源於印度,早期的佛教藝術忌諱表現佛陀的形象,而是以法輪、佛足跡、蓮花座等物象徵佛陀的存在。孔雀王朝時期的桑奇大塔、阿育王石柱等遺跡,可視為早期佛教藝術的發端。西元前2世紀,佛教石窟初行於印度,最早的石窟模仿地面木構建築“草廬”的形式,形如圓拱頂的岩穴,供佛教僧侶禪修之用。其後,石窟的形制和功用漸趨完備,用於僧徒禮拜的支提窟和供僧侶起居的毗訶羅窟逐漸流行。到西元7世紀,石窟的營建遍及印度各境。
印度境內現知的石窟約有1200個,最為知名的有阿旃陀、埃洛拉和埃勒凡塔3個,這3個石窟亦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伽巴德東北106公里處的瓦哥拉河谷峭壁上,開鑿於西元前2世紀—西元6世紀,共有洞窟30個。阿旃陀石窟集建築、雕刻、繪畫三者於一體,是印度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
阿旃陀石窟
埃洛拉石窟,位於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伽巴德西北約30公里,開鑿於西元4世紀—11世紀,共有34個洞窟。其中佛教石窟12個,印度教石窟17個,耆那教石窟5個。以石窟形制宏偉瑰麗、題材豐富而著稱於世。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公里的海島(象島)上,石窟開鑿於西元4世紀—8世紀,共有5個洞窟。石窟仿印度教建築形式,題材多為印度教神,以及反映印度古代社會生活場景,藝術手法典雅生動。
石窟藝術隨佛教的傳播也蔓延到周邊地區。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派遣傳教士向印度邊境傳播佛教以來,到西元前後,佛教藝術在今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中亞地區廣為流行。中亞地區最有代表性的石窟就是巴米揚石窟,位於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城北興都庫什山支脈代瓦山南麓斷崖上,開鑿於西元3世紀—7世紀,窟區東西全長1300米,編號窟龕751個。巴米揚石窟處在古代印度與中亞、西亞的交通要道上,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融會之地。
爭奇鬥豔 中國石窟藝術的興盛
約西元1世紀,伴隨大漠深處的駝鈴馬蹄之聲,佛教循絲綢之路綿延東漸。自西元3世紀—13世紀,佛教在東土迅速傳播和蔓延,石窟因之,遍佈于中國大江南北、東壤西陲。
佛教越過蔥嶺進入東土的第一站即是西域(今新疆),西域地處亞洲腹地,是東西古老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在漫長的絲路古道上,寺院林立,石窟密集。龜茲是古代西域大國,西元3 世紀,佛教已相當盛行,成為西域佛教傳佈的中心,並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佛教文化與壁畫藝術。
龜茲石窟眾多,以克孜爾石窟為代表。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明屋塔格山懸崖上,開鑿於西元3世紀—9世紀,總計編號洞窟236個。洞窟類型多變,題材豐富,是佛教東傳西域後最早的石窟之一,以濃郁的外域風格著稱於世。
克孜爾石窟
出新疆繼續往東走即進入河西走廊。自西漢張騫通西域以後,河西走廊即成為絲綢之路上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佛教文化東傳的重要紐帶。十六國時期,建國北方的五胡諸國君主,均崇信佛教。如後趙石勒、石虎對佛圖澄的信服,前秦苻堅對道安的推崇,後秦姚興對鳩摩羅什的禮敬,北涼沮渠蒙遜對曇摩讖的敬重等,使佛教勢力迅速在北方擴展開來。
河西地區佛教亦日益興盛,建寺鑿窟,雕鑄佛像蔚然成風。自十六國始,敦煌有莫高窟的營建,天水有麥積山的開鑿。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南北兩道絲路的會合點。據武周聖曆元年(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門樂行經此地,見鳴沙山上金光萬丈,狀有千佛,便在莫高窟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為莫高窟開鑿的肇端。此後,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代,跨時1000餘年,莫高窟成為民族文化及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 公里,孤峰獨起,宛如“農家麥積之狀”,因而得名。洞窟開鑿于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不斷有開鑿和修繕。麥積山北魏晚期造像,體態修長,衣紋流暢,造型秀麗瀟灑,洋溢著南方士族的文人氣息。計有泥塑、石雕7200餘尊,壁畫1300平方米,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
佛教文化入關隴東進,進入到廣闊的中原北方地區。中原地區佛教隆盛始於北魏,北魏諸帝,除罷廢佛教的太武帝外,都篤信佛教。北魏皇帝不僅禮遇高僧,也積極參與營寺造像等佛教藝術活動。道武帝遷都平城(今天的大同),遍造佛塔、講堂、禪堂以惠沙門。文成帝宣稱皇帝即如來,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造釋迦立像五身。獻文帝在平城建造永寧寺,立300尺(100米)高七級佛塔。孝文帝在平城建立建明、思遠和報德三寺。宣武帝在恒農荊山造丈六瑉玉像一尊。在北魏皇室熾烈的宗教熱忱影響下,貴族豪門舍宅為寺也蔚然成風。上行下效,民間百姓建寺造像,廣做功德者更不計其數。北魏禪法盛行,朝野奉佛又首在建功德,求福田,而石窟是修行者參禪觀想的所在,又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殿堂,故而北魏石窟寺的營造十分普遍。西起甘肅,東到河南,北至遼寧,都可發現北魏佛教石窟的遺跡。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的武周山南麓,鑿于北魏文成帝至孝明帝時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岡最為知名的是曇曜五窟,為高僧曇曜主持開鑿,佛像高大壯碩,造型奇偉。雲岡石窟雕像逐步開啟了印度佛教藝術及中亞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進程。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兩山對峙, 水穿流而過,山形如闕,古稱伊闕,隋煬帝時稱為龍門。太和末年,開始開鑿窟龕,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和宋,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沿水兩岸綿長1公里。今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龍門石窟繼雲岡石窟之後,進一步推進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進程,是研究我國佛教藝術與佛教史的重要寶庫。
龍門石窟
曠世之作 中國石窟藝術的輝煌
從西元3世紀—8世紀中葉,石窟藝術從西域走到中原,歷經了北魏燦爛、隋唐輝煌之後,至“安史之亂”終在戰火紛擾的變亂中徐徐落幕,中國北方石窟藝術慢慢褪去了歷史的光暈。
而在西南巴蜀大地,佛教越過蜀道天險的阻隔,開闢了一個石窟藝術的“天府之國”。
從秦嶺、大巴山南麓的廣元、巴中石窟,到川西的浦江、夾江、樂山、綿陽、梓潼石窟,到川中的內江、資中、安嶽石窟,再到重慶的大足、潼南、合川、江津石窟,在巴山蜀水間,星羅棋佈,迎來了中國南方石窟唐宋中興的新時代。或是大唐的矯健雄蕩之風,或是五代十國的低吟淺誦之聲,又或是宋代的清新文婉之態,大足石刻和其周邊的群星石窟,共同演繹了佛、道、儒三教文化和合共鳴的千古樂章。
大足石刻是以摩崖造像為基本形式的石窟藝術,分佈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共計75處,造像5萬餘尊,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為主體,構築了中國南方最為宏偉壯觀的摩崖石刻造像群。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歷經晚唐五代,鼎盛于兩宋,餘緒延及明清。自西元9世紀—13世紀,續寫了400餘年石窟藝術的新篇章,它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碑。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藝術漫長旅程的一次華麗轉身,它吸收前期石窟藝術的精華,突破了宗教藝術的舊程式。以吐納儒、釋、道三教思想為內涵,實現了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性融合,成為最具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典範。
石窟藝術,鐫刻了東方文化的奇異特質,譜寫了東西文化交融的浪漫神曲。把全世界著名的石窟連綴起來,將是一次稀有的文化饕餮之旅。從阿旃陀到大足,連接了南亞和東亞兩大古代文明的石窟藝術端點。這條線路,連綴著一個又一個燦爛的石窟藝術明珠。從西元前2世紀—西元13世紀,1500年的光陰,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歷史傳奇。(完)
-藝文- 入選中國金銀幣圖案最多的歷史人物—孫中山
(見稿於:中國印鈔造幣官方微信號 2016.10.13)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於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民族自由、民族幸福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實現國家統一、振興中華而殫精竭慮的一生。正是因為他對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孫中山先生始終在中國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終受到全中國人民由衷的景仰。
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為紀念這一特殊日子,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6年10月12日起陸續發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孫中山先生是入選金銀幣圖案最多的歷史人物,除06年外,從86年開始,每十年發行一次誕辰系列金銀幣。下面就讓我們在回顧紀念幣的同時緬懷這位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
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于1981年發行了辛亥革命70周年金銀紀念幣、1986年發行了孫中山誕辰120周年銀質紀念幣、1991年發行了辛亥革命80周年金銀紀念幣、1993年發行了孫中山“天下為公”金質紀念幣、1996年發行了孫中山誕辰130周年金銀紀念幣、2011年發行了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孫中山先生是入選金銀幣圖案最多的歷史人物,他已與辛亥革命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以下紀念幣按照發行時間順序排列)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8克圓形金質紀念幣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30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普通紀念幣
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紀念幣分別選取了孫中山半身像、全身像;坐像、立像,身著中山裝、大元帥服、長袍馬褂、西服(有的配大衣)。紀念幣設計了孫中山多種著裝形象和造型,既豐富了幣面圖案內容,又包含了不同的意義:中山裝和西裝寓意他深愛著祖國,為了挽救多難的國家和民族,四處奔走,力求用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文明成果變革國家;長袍馬褂則有“對隆裕太后讓國的尊重”之情;大元帥服則寓意武裝鬥爭才是革命勝利的保證。
紀念幣選取的武昌起義浮雕、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軍政府舊址、南京臨時大總統府舊址等景物,都是與孫中山革命事件有關的標誌性建築,其中武昌起義浮雕出現頻率最高,印證了孫中山是領導辛亥革命的核心人物。廣東中山翠亨村故居、上海故居、廣州中山紀念堂則是後人對孫中山和他領導的革命事業的緬懷和頌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時至今日,孫中山的這句話仍然在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了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富強而不懈奮鬥。(完)
-藝文- 入選中國金銀幣圖案最多的歷史人物—孫中山
(見稿於:中國印鈔造幣官方微信號 2016.10.13)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清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於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民族自由、民族幸福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實現國家統一、振興中華而殫精竭慮的一生。正是因為他對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孫中山先生始終在中國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終受到全中國人民由衷的景仰。
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為紀念這一特殊日子,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6年10月12日起陸續發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孫中山先生是入選金銀幣圖案最多的歷史人物,除06年外,從86年開始,每十年發行一次誕辰系列金銀幣。下面就讓我們在回顧紀念幣的同時緬懷這位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
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于1981年發行了辛亥革命70周年金銀紀念幣、1986年發行了孫中山誕辰120周年銀質紀念幣、1991年發行了辛亥革命80周年金銀紀念幣、1993年發行了孫中山“天下為公”金質紀念幣、1996年發行了孫中山誕辰130周年金銀紀念幣、2011年發行了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銀紀念幣。孫中山先生是入選金銀幣圖案最多的歷史人物,他已與辛亥革命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以下紀念幣按照發行時間順序排列)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8克圓形金質紀念幣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30克圓形銀質紀念幣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普通紀念幣
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紀念幣分別選取了孫中山半身像、全身像;坐像、立像,身著中山裝、大元帥服、長袍馬褂、西服(有的配大衣)。紀念幣設計了孫中山多種著裝形象和造型,既豐富了幣面圖案內容,又包含了不同的意義:中山裝和西裝寓意他深愛著祖國,為了挽救多難的國家和民族,四處奔走,力求用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文明成果變革國家;長袍馬褂則有“對隆裕太后讓國的尊重”之情;大元帥服則寓意武裝鬥爭才是革命勝利的保證。
紀念幣選取的武昌起義浮雕、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軍政府舊址、南京臨時大總統府舊址等景物,都是與孫中山革命事件有關的標誌性建築,其中武昌起義浮雕出現頻率最高,印證了孫中山是領導辛亥革命的核心人物。廣東中山翠亨村故居、上海故居、廣州中山紀念堂則是後人對孫中山和他領導的革命事業的緬懷和頌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時至今日,孫中山的這句話仍然在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了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富強而不懈奮鬥。(完)
-藝文- 以「雞」為例看生肖紀念幣的發展的歷程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10.12 包头鹿腾藏品有限公司)
生肖紀念幣在中國紀念幣題材庫中屬於常規項目,與熊貓紀念幣並駕留下紀念幣發展史上兩道重要的軌跡。
從1981年雞年金銀紀念幣發行至今生肖項目已走過36個春秋,明年又該是生肖雞年紀念幣輪迴發行的年份。雞年成了生肖幣發行元年的里程碑,代表著生肖紀念幣發展的所有階段性特徵,通過研究雞年生肖貴金屬幣,我們可以看到生肖紀念幣發展的部分規律和設計工藝和思想的變化。
經過初步梳理和大致歸納,發現到明年即將總計發行雞年貴金屬紀念幣4輪,而這36年的發展歷程又可以劃分為3個明顯的設計風格階段。
第一階段(2000年以前):
以生肖動物名畫作題材階段。這一階段包括兩輪以雞年生肖紀念幣為代表的各類生肖幣種,這些紀念幣以動物名畫為題材,全部或部分選用畫作作為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忠於原作創作風格,甚至一般都有畫作作者的簽名和印章,糅合了繪畫和生肖文化藝術跨界創作,成為生肖紀念幣創作史上的巔峰時期,許多老精稀幣現在都是有價無市。
1981年的生肖雞年紀念幣背面圖案採用的是徐悲鴻大師的《雄雞圖》局部, 此圖是徐悲鴻1942年創作,幣上一隻昂首的雄雞立於石上,嘴部微張,正在報曉,栩栩如生的雄雞形象跳入眼簾。原作上靈逸線條繪出的頑石通過高浮雕更加形象逼真,軀幹線條的粗細勾勒以立體的層次和細節微雕來表現,“金雞報曉”的跨界藝術效果頗具新異。這件作品繪雄雞報曉,即黎明的到來,暗喻了抗戰即將勝利,中國人民將結束黑暗,喜迎黎明。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將其搬上紀念幣,有著更深刻和長遠的歷史意義——“一唱雄雞天下白”,春雷喚醒神州民。這種多元藝術結合體的生肖紀念幣比起其他設計風格的生肖幣更多了許多傳承文化的功能,顯得更加有藝術的深度和歷史文化意義。
1993年的雞年紀念幣背面採用了徐悲鴻、齊白石等4位大師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鴻和齊白石聯手創作的《雙雞圖》。這枚紀念幣雕刻技法上更加具體而細膩,以溫緩而蘊藉的筆法繪出公雞和母雞的雞首和眼睛,使畫面在大刀闊斧之中又見到精微,以及在清晰和模糊的對比中表現出美感,追求真實感和準確性,回到自然尺度,尤其是公雞的尾羽一根一根纖毫畢現,保持詩意的感性真實與貴金屬雕刻的理性結構,在這枚貴金屬幣中達到了統一,將雞的生命和形象融入到意境之中。紀念幣的價值最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文化內涵,而這些名畫大師的分量讓生肖幣更加身價倍增,所以,生肖幣上的交叉藝術再創作嘗試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第二階段(2000年到2007年)
生肖紀念幣的寫實主義階段。這一階段的紀念幣上的動物形像大部分已經不再使用名人畫作,而是設計師親自以寫實的手法創作。幣上的十二生肖動物與現實中的動物相差無幾,非常生活化的一種創作風格,有點像熊貓紀念幣設計前首先采風的創作程序。許多生肖幣更多的採用彩色移印技術,這一技術的大量使用讓生肖紀念幣上的動物更加栩栩如生。
2005年的雞年生肖幣背面圖案由著名設計師羅永輝大師操刀,這隻雞沒有站在時代變革的關頭,沒有名畫的顯耀身世,有的僅僅是自我形象的真實展現,更深層次看代表了一種新時代的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例幣上呈現了一副“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要比漂我第一”的傳統民間形象,其中與石和吉祥花卉的搭配,體現了雞在傳統吉祥文化中的符號性暗喻。這一組雞年紀念幣的其他規格幣種也大多體現了很濃的生活氛圍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刻畫,這正暗合生肖文化的意義。
第三階段(2008年到現在)
生肖紀念幣的裝飾工藝階段。這一階段的生肖造幣工藝更加趨於成熟完善,更多體現了設計理念的藝術化。從2008年牛年生肖紀念幣開始,幣面設計風格煥然一新,包羅了寫實、造型、裝飾等諸多民族風格特點的藝術形式,不僅從內容上而且還通過各種藝術手段來表現中國生肖文化的深刻內涵。
2008己丑年生肖紀念幣開始了一種直到現在還在沿用的全新設計風格,相信這一輪雞年生肖紀念幣的設計理念會在意料之中,權且以牛年生肖幣為例看看這輪生肖紀念幣的精彩之處。例幣濃縮了民間剪紙、吉祥花卉紋飾等傳統文化創作風格,以現代鑄幣技藝呈現傳統文藝形式,通過金幣文化詮釋生肖文化,反映出了中國造幣藝術的日臻完善和金幣設計理念的超前發展。
通過雞年生肖紀念幣的三十多載數輪設計風格來看,生肖紀念幣經歷了借鑒其他藝術形式(繪畫)—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寫實)—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幾個發展階段,這也是一門新型藝術逐步發展的一般規律,生肖紀念幣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完)
相關連結:2017年 雞年生肖紀念幣
-藝文- 以「雞」為例看生肖紀念幣的發展的歷程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10.12 包头鹿腾藏品有限公司)
生肖紀念幣在中國紀念幣題材庫中屬於常規項目,與熊貓紀念幣並駕留下紀念幣發展史上兩道重要的軌跡。
從1981年雞年金銀紀念幣發行至今生肖項目已走過36個春秋,明年又該是生肖雞年紀念幣輪迴發行的年份。雞年成了生肖幣發行元年的里程碑,代表著生肖紀念幣發展的所有階段性特徵,通過研究雞年生肖貴金屬幣,我們可以看到生肖紀念幣發展的部分規律和設計工藝和思想的變化。
經過初步梳理和大致歸納,發現到明年即將總計發行雞年貴金屬紀念幣4輪,而這36年的發展歷程又可以劃分為3個明顯的設計風格階段。
第一階段(2000年以前):
以生肖動物名畫作題材階段。這一階段包括兩輪以雞年生肖紀念幣為代表的各類生肖幣種,這些紀念幣以動物名畫為題材,全部或部分選用畫作作為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忠於原作創作風格,甚至一般都有畫作作者的簽名和印章,糅合了繪畫和生肖文化藝術跨界創作,成為生肖紀念幣創作史上的巔峰時期,許多老精稀幣現在都是有價無市。
1981年的生肖雞年紀念幣背面圖案採用的是徐悲鴻大師的《雄雞圖》局部, 此圖是徐悲鴻1942年創作,幣上一隻昂首的雄雞立於石上,嘴部微張,正在報曉,栩栩如生的雄雞形象跳入眼簾。原作上靈逸線條繪出的頑石通過高浮雕更加形象逼真,軀幹線條的粗細勾勒以立體的層次和細節微雕來表現,“金雞報曉”的跨界藝術效果頗具新異。這件作品繪雄雞報曉,即黎明的到來,暗喻了抗戰即將勝利,中國人民將結束黑暗,喜迎黎明。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將其搬上紀念幣,有著更深刻和長遠的歷史意義——“一唱雄雞天下白”,春雷喚醒神州民。這種多元藝術結合體的生肖紀念幣比起其他設計風格的生肖幣更多了許多傳承文化的功能,顯得更加有藝術的深度和歷史文化意義。
1993年的雞年紀念幣背面採用了徐悲鴻、齊白石等4位大師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鴻和齊白石聯手創作的《雙雞圖》。這枚紀念幣雕刻技法上更加具體而細膩,以溫緩而蘊藉的筆法繪出公雞和母雞的雞首和眼睛,使畫面在大刀闊斧之中又見到精微,以及在清晰和模糊的對比中表現出美感,追求真實感和準確性,回到自然尺度,尤其是公雞的尾羽一根一根纖毫畢現,保持詩意的感性真實與貴金屬雕刻的理性結構,在這枚貴金屬幣中達到了統一,將雞的生命和形象融入到意境之中。紀念幣的價值最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文化內涵,而這些名畫大師的分量讓生肖幣更加身價倍增,所以,生肖幣上的交叉藝術再創作嘗試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第二階段(2000年到2007年)
生肖紀念幣的寫實主義階段。這一階段的紀念幣上的動物形像大部分已經不再使用名人畫作,而是設計師親自以寫實的手法創作。幣上的十二生肖動物與現實中的動物相差無幾,非常生活化的一種創作風格,有點像熊貓紀念幣設計前首先采風的創作程序。許多生肖幣更多的採用彩色移印技術,這一技術的大量使用讓生肖紀念幣上的動物更加栩栩如生。
2005年的雞年生肖幣背面圖案由著名設計師羅永輝大師操刀,這隻雞沒有站在時代變革的關頭,沒有名畫的顯耀身世,有的僅僅是自我形象的真實展現,更深層次看代表了一種新時代的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例幣上呈現了一副“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要比漂我第一”的傳統民間形象,其中與石和吉祥花卉的搭配,體現了雞在傳統吉祥文化中的符號性暗喻。這一組雞年紀念幣的其他規格幣種也大多體現了很濃的生活氛圍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刻畫,這正暗合生肖文化的意義。
第三階段(2008年到現在)
生肖紀念幣的裝飾工藝階段。這一階段的生肖造幣工藝更加趨於成熟完善,更多體現了設計理念的藝術化。從2008年牛年生肖紀念幣開始,幣面設計風格煥然一新,包羅了寫實、造型、裝飾等諸多民族風格特點的藝術形式,不僅從內容上而且還通過各種藝術手段來表現中國生肖文化的深刻內涵。
2008己丑年生肖紀念幣開始了一種直到現在還在沿用的全新設計風格,相信這一輪雞年生肖紀念幣的設計理念會在意料之中,權且以牛年生肖幣為例看看這輪生肖紀念幣的精彩之處。例幣濃縮了民間剪紙、吉祥花卉紋飾等傳統文化創作風格,以現代鑄幣技藝呈現傳統文藝形式,通過金幣文化詮釋生肖文化,反映出了中國造幣藝術的日臻完善和金幣設計理念的超前發展。
通過雞年生肖紀念幣的三十多載數輪設計風格來看,生肖紀念幣經歷了借鑒其他藝術形式(繪畫)—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寫實)—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幾個發展階段,這也是一門新型藝術逐步發展的一般規律,生肖紀念幣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完)
相關連結:2017年 雞年生肖紀念幣
-識別- 購買G20金銀幣須辨清真偽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09.21)
G20金銀幣發行公告一公佈,市場中已應聲出現了“大全套”假幣。隨著G20金銀幣價格的不斷走高,這種造假行為可能會持續多發。
最近,中國金幣總公司主辦的“中國金幣”微信公眾平台發布了《G20杭州峰會金銀幣防偽辨識與欣賞》一文,對通過金銀幣隨帶的鑑定證書鑑別G20金銀幣真偽的方法進行了科普。
據文中介紹,為進一步增強鑑定證書的防偽功能,中國金幣總公司自2012版熊貓金銀幣開始,啟用了具有更多防偽技術的新版鑑定證書。目前使用的摺頁半裱式新版鑑定證書,莊重嚴謹、主題突出、形象鮮明,並科學、合理地運用了印鈔行業專用技術,完善了三個防偽層次。
證書中所採用的一線防偽,即大眾易識別的防偽技術有兩種。
一種是熊貓水印紙防偽。
新鑑定證書採用單獨抄制的100克熊貓黑水印紙,透光可見“熊貓戲竹”圖案,是印鈔行業專有的高端一線防偽技術,具有基本認知能力的公眾即可識別,且造假難度和成本較高。
另一種是光變油墨(花團)防偽。
證書右側光變團(花團)採用人民幣專用光變油墨生產企業研製的光變油墨,該油墨印製的圖文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時,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目前,金幣證書的顏色由紅色變金色;銀幣證書的顏色由紫色變綠色。
證書中所採用的二線防偽技術有兩種,需要藉助於工具,包括紫光燈、放大鏡來鑑別。
首先是無色熒光油墨防偽。證書內頁採用無色熒光的彩虹印刷方式印製的祥雲紋飾,在紫光燈下可見無色熒光紅及無色熒光綠的雙色熒光圖案,兩種著色過渡自然流暢。無色熒光的彩虹印刷方式也是在傳統印刷方式上的創新應用,目前很難被仿造。
其次是微縮文字防偽。每一款新版證書均會使用微縮文字的防偽暗記,在放大鏡下,看似實線條的某一線條實際是由字母“cgci”(也就是中國金幣總公司的英文縮寫)組成的。微縮文字防偽線條的位置,會根據不同項目會有所變化。(完)
相關連結:2016年G20杭州峰會 金銀紀念幣
-識別- 購買G20金銀幣須辨清真偽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09.21)
G20金銀幣發行公告一公佈,市場中已應聲出現了“大全套”假幣。隨著G20金銀幣價格的不斷走高,這種造假行為可能會持續多發。
最近,中國金幣總公司主辦的“中國金幣”微信公眾平台發布了《G20杭州峰會金銀幣防偽辨識與欣賞》一文,對通過金銀幣隨帶的鑑定證書鑑別G20金銀幣真偽的方法進行了科普。
據文中介紹,為進一步增強鑑定證書的防偽功能,中國金幣總公司自2012版熊貓金銀幣開始,啟用了具有更多防偽技術的新版鑑定證書。目前使用的摺頁半裱式新版鑑定證書,莊重嚴謹、主題突出、形象鮮明,並科學、合理地運用了印鈔行業專用技術,完善了三個防偽層次。
證書中所採用的一線防偽,即大眾易識別的防偽技術有兩種。
一種是熊貓水印紙防偽。
新鑑定證書採用單獨抄制的100克熊貓黑水印紙,透光可見“熊貓戲竹”圖案,是印鈔行業專有的高端一線防偽技術,具有基本認知能力的公眾即可識別,且造假難度和成本較高。
另一種是光變油墨(花團)防偽。
證書右側光變團(花團)採用人民幣專用光變油墨生產企業研製的光變油墨,該油墨印製的圖文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時,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目前,金幣證書的顏色由紅色變金色;銀幣證書的顏色由紫色變綠色。
證書中所採用的二線防偽技術有兩種,需要藉助於工具,包括紫光燈、放大鏡來鑑別。
首先是無色熒光油墨防偽。證書內頁採用無色熒光的彩虹印刷方式印製的祥雲紋飾,在紫光燈下可見無色熒光紅及無色熒光綠的雙色熒光圖案,兩種著色過渡自然流暢。無色熒光的彩虹印刷方式也是在傳統印刷方式上的創新應用,目前很難被仿造。
其次是微縮文字防偽。每一款新版證書均會使用微縮文字的防偽暗記,在放大鏡下,看似實線條的某一線條實際是由字母“cgci”(也就是中國金幣總公司的英文縮寫)組成的。微縮文字防偽線條的位置,會根據不同項目會有所變化。(完)
相關連結:2016年G20杭州峰會 金銀紀念幣
更多...
-賞析- 佛教題材紀念幣為什麼受青睞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08.05 包頭鹿騰藏品有限公司)
在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中有一個廣受大眾歡迎的系列——佛教系列金銀紀念幣,每逢該系列中的專案發行時,總會引起金銀幣集藏者的關注和追捧。那麼為什麼佛教題材金銀幣如此受到青睞呢?也許泉友在下文中會看出幾點端倪。
早期幻彩觀音紀念幣
首先,佛教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和影響深遠。而中國金銀紀念幣作為傳承深厚傳統文化的先進載體,選擇根深蒂固的佛教文化為幣面主體可謂是順理成章。佛教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宗教現象,更重要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心理,比較類似吉祥文化的特點。現在的商品市場上,有關佛教題材的藏品和飾品往往銷售火爆,佛教聖地的旅遊業也是長盛不衰,這些都體現了大家對幸福生活的祝福和期盼。而佛教題材金銀幣在立項和設計時也順應了這種心理趨勢,成了藏家美好希望的寄託。
首枚5盎司幻彩金幣
(2014 中國佛教聖地-峨眉山 5盎司紀念金幣)
其次,貴金屬特殊的材質屬性和佛教文化完美的結合,成就了佛法的有序傳承。佛的形象是光芒永駐恒久不滅的,佛教建築也是禪意悠然莊重威嚴的,甚至很多信徒為感恩佛祖都要重塑金身、再造佛殿,這就為貴金屬紀念幣和佛教文化間建立起了必然的連接。金銀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質地無瑕、特性穩定的貴金屬,它象徵富貴、永久、光輝、神力,用它來鑄造佛教題材金銀幣,再現佛祖的法像和廟宇的輝煌,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局部幻彩及鑲嵌紀念銀幣
(2015 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 1公斤紀念銀幣)
再次,佛教題材金銀幣所包含的傳統文化是多元的,它包括佛教、人文、建築、歷史和藝術等層面的重要價值。一枚千手觀音金幣既包含宗教信仰的審美,又顯露出石窟藝術的真諦;百歲宮金幣和天臺寺紀銀幣既還原了佛教聖地的盛景,又展現了九華山自然風光的壯美;萬年寺銀幣和普濟禪寺銀幣讓人看到了佛教建築的精美;海天佛國圖呈現了普陀山作為佛教聖地的仙境風範。佛教題材金銀幣擁有的眾多文化價值和審美看點,因為受金銀幣收藏者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層次精細浮雕紀念金幣
(2016世界遺產系列-大足石刻 150公克紀念金幣)
此外,一些特別造幣工藝的運用也讓佛教題材金銀幣煥發出了獨特的魅力。2000年我國開始委託國外造幣廠製作幻彩工藝金銀幣,並首先在觀音金幣上使用。在時隔十幾年後,首枚5盎司幻彩金幣——中國佛教聖地(峨眉山)十方菩薩金幣應運而生。其後,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公斤銀幣的佛像頭、足部也採用了局部幻彩工藝,佛手所托佛珠則採用了局部鑲嵌工藝。這些先進的造幣工藝讓佛教題材金銀幣更加熠熠生輝。
綜上所述,佛教題材金銀紀念幣具有以下一些特性:第一,這一題材受眾廣、群眾基礎好,容易開展宣傳普及;第二,金銀紀念幣所富含的文化底蘊深厚多元,在極小的幅面上展現了豐富的多彩的文化元素;第三,造幣技術的創新也是金銀幣內在價值的一種重要體現,高端的造幣工藝也可以提升金銀幣的集藏價值。上述特性確實值得我國金銀幣發行機構廣加推廣和發揚。(完)
相關連結:2016世界遺產系列-大足石刻系列金銀幣
-賞析- 佛教題材紀念幣為什麼受青睞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08.05 包頭鹿騰藏品有限公司)
在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中有一個廣受大眾歡迎的系列——佛教系列金銀紀念幣,每逢該系列中的專案發行時,總會引起金銀幣集藏者的關注和追捧。那麼為什麼佛教題材金銀幣如此受到青睞呢?也許泉友在下文中會看出幾點端倪。
早期幻彩觀音紀念幣
首先,佛教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和影響深遠。而中國金銀紀念幣作為傳承深厚傳統文化的先進載體,選擇根深蒂固的佛教文化為幣面主體可謂是順理成章。佛教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宗教現象,更重要的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心理,比較類似吉祥文化的特點。現在的商品市場上,有關佛教題材的藏品和飾品往往銷售火爆,佛教聖地的旅遊業也是長盛不衰,這些都體現了大家對幸福生活的祝福和期盼。而佛教題材金銀幣在立項和設計時也順應了這種心理趨勢,成了藏家美好希望的寄託。
首枚5盎司幻彩金幣
(2014 中國佛教聖地-峨眉山 5盎司紀念金幣)
其次,貴金屬特殊的材質屬性和佛教文化完美的結合,成就了佛法的有序傳承。佛的形象是光芒永駐恒久不滅的,佛教建築也是禪意悠然莊重威嚴的,甚至很多信徒為感恩佛祖都要重塑金身、再造佛殿,這就為貴金屬紀念幣和佛教文化間建立起了必然的連接。金銀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質地無瑕、特性穩定的貴金屬,它象徵富貴、永久、光輝、神力,用它來鑄造佛教題材金銀幣,再現佛祖的法像和廟宇的輝煌,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局部幻彩及鑲嵌紀念銀幣
(2015 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 1公斤紀念銀幣)
再次,佛教題材金銀幣所包含的傳統文化是多元的,它包括佛教、人文、建築、歷史和藝術等層面的重要價值。一枚千手觀音金幣既包含宗教信仰的審美,又顯露出石窟藝術的真諦;百歲宮金幣和天臺寺紀銀幣既還原了佛教聖地的盛景,又展現了九華山自然風光的壯美;萬年寺銀幣和普濟禪寺銀幣讓人看到了佛教建築的精美;海天佛國圖呈現了普陀山作為佛教聖地的仙境風範。佛教題材金銀幣擁有的眾多文化價值和審美看點,因為受金銀幣收藏者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層次精細浮雕紀念金幣
(2016世界遺產系列-大足石刻 150公克紀念金幣)
此外,一些特別造幣工藝的運用也讓佛教題材金銀幣煥發出了獨特的魅力。2000年我國開始委託國外造幣廠製作幻彩工藝金銀幣,並首先在觀音金幣上使用。在時隔十幾年後,首枚5盎司幻彩金幣——中國佛教聖地(峨眉山)十方菩薩金幣應運而生。其後,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公斤銀幣的佛像頭、足部也採用了局部幻彩工藝,佛手所托佛珠則採用了局部鑲嵌工藝。這些先進的造幣工藝讓佛教題材金銀幣更加熠熠生輝。
綜上所述,佛教題材金銀紀念幣具有以下一些特性:第一,這一題材受眾廣、群眾基礎好,容易開展宣傳普及;第二,金銀紀念幣所富含的文化底蘊深厚多元,在極小的幅面上展現了豐富的多彩的文化元素;第三,造幣技術的創新也是金銀幣內在價值的一種重要體現,高端的造幣工藝也可以提升金銀幣的集藏價值。上述特性確實值得我國金銀幣發行機構廣加推廣和發揚。(完)
相關連結:2016世界遺產系列-大足石刻系列金銀幣
-賞析- 以景抒情—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銀幣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01.22 《中國金幣》雜誌 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朱熙華)
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銀幣石膏模
在製作曹雪芹誕辰300周年銀幣浮雕之前,我仔細揣摩了圖稿並閱讀了《紅樓夢》。對於畫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進行了分析。單純看這只是一幅略顯平常的景致,但其中卻隱喻了曹雪芹的人生,從中折射出一些情緒與思想。
在浮雕創作過程中,首先我要表現雪中景色,作為畫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想可能隱喻了曹雪芹名字中的“雪”字吧,同時更渲染了整體氣氛,隱隱地折射出主人公這一家道中落貴族的晚年命運。只見那些落於樹枝地面上的積雪,“菱花空對雪澌澌”。寒冷落寞,它們覆蓋於物體之上,堆疊在一起,虛虛實實地透射出底部物體的輪廓。正所謂“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在製作中覆蓋白雪的形體,不能處理得太實,尤其是地面從實到虛,最後融為平面,漸變顯得比較微妙。由於畫面來自一幅照片,因此在藝術處理的過程中,我運用了一些化繁為簡的手法,省去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繁雜細節,最終使物件顯得更整體,效果更空靈一些。
畫面中第二個吸引人的元素就是樹木,其在畫面中占到很大的比重,那棵歷經滄桑彎曲生長的老槐樹,在我看來,就如同曹雪芹本人一般,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由興到衰的過程,內心的痛苦與現實的幻滅感傷,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如同盤繞、蒼涼的老樹與後方那些密密麻麻的枝幹一樣,在這寒冷的冬季,不會呈現出一絲的溫暖。尖銳的樹枝,仿佛能刺進每個人的內心。在樹枝的處理中,我有意將其表現得更尖銳、更蒼涼,更多地運用直線條來塑造這些形體。對於前方老樹,我著重細細刻畫樹皮上的紋路,就像歷史留下的痕跡,深深地刻印在了身軀之上。整個畫面在樹木的包圍下,更顯蕭條與掙扎,這就是畫面帶給我的感覺,而我要做的就是,將它更強烈地表現出來。
處於畫面右邊的《紅樓夢》線裝書,作為整個畫面的又一個重要元素出現。看似游離于景致之外,卻與之緊密不可分。曹雪芹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創造了不朽巨著,其實整個故事就是他人生的縮影與寫照。“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的感歎、無奈、苦澀與炎涼,都深深地濃縮其中,看似淡淡而過,卻給人難以磨滅的震撼。在書籍的處理中,我嚴謹地還原線裝書的質感。表面的材質與紙的質地,我參考了大量的圖片,力求以完全寫實逼真的手法,來塑造對象。從而與畫中景致相輝映,共同訴說這久遠的往事。
浮雕製作過程中,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過是鏡花水月夢一場,最終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是我對於《紅樓夢》的大致理解與概括,現在通過浮雕的再創作,將原本圖稿畫面中的情緒進一步強化渲染,使得原本單純的景物變得更為耐人尋味,抒發情感,從而賦予它更多的象徵意義。(完)
-賞析- 以景抒情—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銀幣
(見稿於:中國金幣網 2016.01.22 《中國金幣》雜誌 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朱熙華)
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紀念銀幣石膏模
在製作曹雪芹誕辰300周年銀幣浮雕之前,我仔細揣摩了圖稿並閱讀了《紅樓夢》。對於畫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進行了分析。單純看這只是一幅略顯平常的景致,但其中卻隱喻了曹雪芹的人生,從中折射出一些情緒與思想。
在浮雕創作過程中,首先我要表現雪中景色,作為畫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想可能隱喻了曹雪芹名字中的“雪”字吧,同時更渲染了整體氣氛,隱隱地折射出主人公這一家道中落貴族的晚年命運。只見那些落於樹枝地面上的積雪,“菱花空對雪澌澌”。寒冷落寞,它們覆蓋於物體之上,堆疊在一起,虛虛實實地透射出底部物體的輪廓。正所謂“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在製作中覆蓋白雪的形體,不能處理得太實,尤其是地面從實到虛,最後融為平面,漸變顯得比較微妙。由於畫面來自一幅照片,因此在藝術處理的過程中,我運用了一些化繁為簡的手法,省去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繁雜細節,最終使物件顯得更整體,效果更空靈一些。
畫面中第二個吸引人的元素就是樹木,其在畫面中占到很大的比重,那棵歷經滄桑彎曲生長的老槐樹,在我看來,就如同曹雪芹本人一般,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由興到衰的過程,內心的痛苦與現實的幻滅感傷,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如同盤繞、蒼涼的老樹與後方那些密密麻麻的枝幹一樣,在這寒冷的冬季,不會呈現出一絲的溫暖。尖銳的樹枝,仿佛能刺進每個人的內心。在樹枝的處理中,我有意將其表現得更尖銳、更蒼涼,更多地運用直線條來塑造這些形體。對於前方老樹,我著重細細刻畫樹皮上的紋路,就像歷史留下的痕跡,深深地刻印在了身軀之上。整個畫面在樹木的包圍下,更顯蕭條與掙扎,這就是畫面帶給我的感覺,而我要做的就是,將它更強烈地表現出來。
處於畫面右邊的《紅樓夢》線裝書,作為整個畫面的又一個重要元素出現。看似游離于景致之外,卻與之緊密不可分。曹雪芹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創造了不朽巨著,其實整個故事就是他人生的縮影與寫照。“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的感歎、無奈、苦澀與炎涼,都深深地濃縮其中,看似淡淡而過,卻給人難以磨滅的震撼。在書籍的處理中,我嚴謹地還原線裝書的質感。表面的材質與紙的質地,我參考了大量的圖片,力求以完全寫實逼真的手法,來塑造對象。從而與畫中景致相輝映,共同訴說這久遠的往事。
浮雕製作過程中,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過是鏡花水月夢一場,最終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這是我對於《紅樓夢》的大致理解與概括,現在通過浮雕的再創作,將原本圖稿畫面中的情緒進一步強化渲染,使得原本單純的景物變得更為耐人尋味,抒發情感,從而賦予它更多的象徵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