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金幣 | 作者: 遙石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一檔名為《國家寶藏》的節目掀起了全民收視熱潮,通過互動形式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揭開歷史文物背後的國家征途,喚醒全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記憶與認同。

2023年,方寸間繼續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央行重磅發行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該項目包括15克精製金幣、3克精製金幣各一枚,15克精製銀幣三枚,背面主體圖案正是來自三家博物館的五件國寶級文物。

 

這套金銀幣的發行意義重大,增進傳統文化認知,強化“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第一,國人的“四個自信”不斷增強,通過金銀幣這樣的文化載體,能夠增進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契合了大眾對不斷強化“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的社會心態。第二,這套紀念幣以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為設計內容,新石器時代考古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階段,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誕生了初始文明,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國後續文明的發展。所以這套幣命名為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非常貼切。看清來處,方知去處,探尋我們這個文明的發展最初,才能更加明確未來。第三,這套幣是對大國重器與民族人文情懷的抒寫。通過對文物及其背後歷史的展現,讓文物不再局限於博物館的櫥窗,而是走進公眾文化視野,與民眾的日常生活交接,人們在欣賞國家寶藏之美的同時,也生髮出對民族文明的理性思考。第四,這套金銀幣能夠喚起國民對國寶文物的守護責任心,借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一句話——“讓我們都來做國寶的守護人”。

 

“國家寶藏”這個主題本身就擁有足夠的深度和厚度,金銀幣的設計也十分合乎主題,可謂見素抱樸,返璞歸真。

 

 

這套金銀幣以樸實簡約的設計語言表現國寶文物,追求古樸典雅的美學觀點,幣畫上的國家寶藏在質感和氣質上具有歷史感、故事感和溫度感,滲透著歷史沉澱下來的睿智淡然。

 

15克精製金幣的主題圖案是紅山文化的玉龍造型,襯以紅山文化相關紋飾。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至5000年,發源于東北地區西南部,分佈於西遼河流域(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和遼寧省朝陽市境內),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紅山先民創造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塚”祭祀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對後世的祭祀和禮儀有著深遠影響。中華文明史長期以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自夏商周始,中原文化成為了中華文明的搖籃。紅山文化的重大考古發現,促使國人重視並審視中國史前史,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

金幣畫面上呈現的紅山C形碧玉龍,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碧玉龍晶瑩細潤,呈墨綠色半透明,形體從截面上看為圓形,像中文拼音或英文字母的“C”。這件纖細玉龍吻部突出略上翹,眼睛凸起呈棱狀,龍體捲曲成“C”形,龍頸部長鬣上揚,呈現騰雲駕霧的動感,被稱為“中華第一玉龍”。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頭及顎底刻以方格網狀紋。碧玉龍工藝精美,以整塊玉料雕刻而成,在技藝上還使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富有藝術的想像張力。據專家推測,它很有可能是遠古時期與宗教關聯的禮制用具。因此,它對於研究我國遠古先民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原始宗教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金幣對於碧玉龍的刻畫,表現了它形制的厚實,造型的樸拙,刀法的簡拙,尤其注重展現古玉溫潤的質感。幣畫背景是以簡線勾勒的方格網狀紋,與碧玉龍額頭和下顎處的裝飾紋相同。網狀紋位於額頭部位,表示是偉大的領袖,是智慧的象徵;雕于大玉龍下顎部位則表示鬍鬚,代表有長者風範。金幣畫面將網狀紋作為背景裝飾,這種額外卻又必要的裝飾恰恰體現了原始人這個時期審美意識的飛躍。